Good Food Institute 的《2018 年中国植物肉类产业报告》(China Plant-based Meat Industry Report 2018) 显示,“仅 2018 年一年的重大投资数量就相当于过去九年(2009-2017 年)所有重要交易的总和。”
植物性零食公司是投资的最大受益者之一。鉴于中国零食类整体预计每年增长约 20%,到 2020 年该行业市值将达到 444 亿美元,因此这种状况也就不足为奇。
报告撰写者认为:“当今的市场在很大程度上是零散的,而这为新品牌的诞生创造了条件,正好满足消费者在成分和产品形式方面对健康、便利和创新的共同追求。”
“新的植物性零食品牌正在涌现,为消费者提供了新的选择,让他们可以毫无负担地享用零食。”
2018 年,最大一笔投资花落饕餐(北京)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该公司凭借本宫鹰嘴脆获得 740 万美元的投资。同一品类下,膳斋食品科技发展(北京)有限公司也凭借菇滋菇滋蘑菇脆获得 150 万美元以上的融资。
植物性饮料的发展趋势稍有不同,毕竟中国在这方面已有很多餐饮品牌。
“中国的大多数知名食品公司都有关于植物型饮料的战略。其中一些公司,比如果汁巨头汇源和综合型企业达利和旺旺,已通过内部研发推出新品牌。其他公司则已与新兴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作者如是说。
从多年来的投资模式可以看出,这些规模较大的公司在植物性零食的集体狂欢中起步较早:2014 年,蒙牛和 WhiteWave Foods 携手推出植物奶品牌 Silk 和 Alpro;2015 年,可口可乐收购了杂粮饮料公司厦门粗粮王。
去年,专业坚果饮料品牌阳原的核桃乳饮料获得了 6.3 亿美元融资。
报告称:“(阳原现在)已成为最大的核桃乳饮料品牌,靠蛋白质和有益大脑健康的形象吸引主流客户群。”
技术增强型蛋白质替代品领域,包括植物性成分创新公司和细胞性肉类公司,在 2018 年也有显著增长,中国食品科技风险投资公司 Bits x Bites 在该领域进行了大量投资。
首位受益者是以色列公司 Future Meat Technologies,该公司与美国 Tyson Ventures 联合投资获利 220 万美元,另一位受益者是以色列鹰嘴豆蛋白公司 InnovoPro,该公司获得了 400 万美元的资金。
大豆在业内独占鳌头
在中国,最常用于制造植物性产品的原料是大豆、魔芋和小麦。
大豆仍以明显优势引领市场,占比高达 75.8%,其次是小麦 (15.9%)。魔芋占比只有 4.7%,所有其他原料(包括鹰嘴豆、坚果、蘑菇等)占 3.6%。
GFI APAC 常务董事 Elaine Siu 认为,这可能是因为传统上人们一直将豆腐等豆制品视为中国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她表示:“中餐与西餐不同,豆腐不是被视为肉类的替代品,而是重要的、多功能的主流原料。”
多数其他植物性原料用于制造模仿肉类纹理的植物性食物。比如,在中国,魔芋粉用于模仿海鲜或动物脂肪,而香菇等食用菌则用于制作素食肉松、肉干、牛腩等。
Siu表示:“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中国的植物性肉类源自佛教传统,主要满足 2.45 亿消费者(估计数字)的素食倾向,肉类口感和质地的复制从未超过相对基本的水平。”
“事实上,与真肉太过相似可能会被视为非宗教性。”
值得注意的是,该报告引用了一项 CEVSN 消费者调查,称尽管在接受调查的 6,000 名参与者中,超过 90% 的人并非素食主义者、蛋奶素食者或鱼素食者,但有 86.7% 的受访者消费过植物性肉制品。
此外,调查发现,这些植物性肉类的消费者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占 2018 年总销售额的 43.6%。